很多从事外泌体治疗研究的小伙伴们都在为细胞外囊泡和外泌体的靶向性而烦恼,来自荷兰乌得勒支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者们最近开发了一种新的方法使EVs具有很好的靶向特性。做外泌体治疗研究的同行们可以参考。
背景:胞外囊泡(EVs)可功能性输送生物货物到受体细胞,是极具潜力的候选药物输送系统。然而,外源施用的EVs明显缺乏靶细胞特异性,因此限制了它们的治疗适用性。在这项研究中,为了提高EVs与肿瘤细胞相互作用,来自荷兰乌得勒支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者们开发了一种新的方法使EVs具有靶向特性。
方法:EVs的产生细胞转染了编码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纳米抗体的载体,该纳米抗体与DAF来源的锚定信号肽糖基磷脂酰肌醇(GPI)融合,从而嵌合在EVs的膜表面,可作为靶向肿瘤细胞的配体。EVs是用超滤/分子大小排阻液相层析分离并用Western blot,纳米粒子追踪分析和电子显微镜进行表征。 EVs与肿瘤细胞的相互作用使用2种方式分析,即静态条件下的流式细胞术,和流动条件下的活细胞荧光显微镜耦合灌注系统。
结果:EVs的分析表明,GPI连接的纳米抗体被成功地表达在EVs的表面,并且与其来源的细胞相比EVs上得到高度富集。EVs的表面表达GPI连接的纳米抗体并没有改变总体EVs的特性(即形态、大小分布和蛋白质标记物表达),但大大提高了静态条件下EVs与肿瘤细胞的结合,且与EGFR的密度相关。此外,在流动条件下,带有纳米抗体的EVs与表达EGFR的肿瘤细胞的结合也显著提高。
结论:研究表明,纳米抗体可以通过GPI锚定在EVs的表面上,从而改变其细胞靶向行为。此外,该研究利用GPI锚定为EVs携带特定物质提供了新的方法,可以将各种蛋白质,例如抗体、报告蛋白和信号分子等携带到EVs的表面。
参考文献
Kooijmans, S. A., et al. (2016). "Display of GPI-anchored anti-EGFR nanobodies on extracellular vesicles promotes tumour cell targeting." J Extracell Vesicles 5: 31053